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

第一章 媒體、 科技與學習

 學習是甚麼?
  
    新觀念的學習就像打磨、切割黯淡無光的鑽石原石,當你能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表達這觀念,就會像鑽石從各角度綻放出光芒。照本宣科的死記,不算真的熟悉明白,也談不上活用了。

  終身學習已是不可逆的趨勢,學習如何學習更顯重要,了解大腦如何運作,會讓學習更有效率。

  提出多元智能理論的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所寫的《Changing Minds:改變想法的藝術》。值得注意的其中一部份是作者對學習的看法:學習,也是改變想法的一種。底下節錄書中有關學習的部分。

  越熟悉某個觀念,就越容易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思索它,這使我提出一個重點:以各種不同的版本呈現同一個觀念,對改變某人的想法,是極其有效的方式。(《Changing Minds》,頁15)

  身為成年人,我們該隨時樂於敞開胸懷,讓外在的影響力改變我們的想法。我們必須養成持續學習的習慣,如教育學者席澤(Theodore Sizer)所說的,「即使在沒人注意的時候」,依舊學習。

  
  為自己的教育負責,責任重大。這意味著個人已經把原本由父母師長所扮演、傳遞知識和技巧的角色內化。這名終身學習者必須了解如何觀察相關領域中的變化,而觀察的方法除了和別人交談、觀察別人之外,也包括在書面文獻、相關網站,以及提供成人教育的機構目標更明確的尋找資訊。不論你的工作是什麼,都必須隨時了解舉世其他人在想什麼、在做什麼。

  同樣重要的是,要了解你自己的大腦如何偵察運作。最擅長改變想法的人,對自己如何建立想法有深刻正確的了解。人類大腦的有些層面放諸四海皆準,比如:若能經常在不同的背景環境下運用新知,學習的成果就更好。但大腦有些運作方式卻因人而異,比如可以讓我一再閱讀的文字說明,是我最容易吸收消化的方式,但其他人卻可能偏好口頭的簡報、講授,或熱烈的商討辯論。

  了解自己的大腦、知道它如何運作才最有學習效果的人,最有可能有效改變他自己的想法。從前成年人罕有繼續學習的機會——大學是成人最主要的教育機構,如今各種智庫、成人教育機構、各大企業的週末和暑期的「認知營」和訓練單位(或甚至各企業大學),全都已協助成年人改變想法為目標。如今企業界每年花在訓練上的經費,就上達千億美元之譜。

  在我們當自己的家教時,也必須要了解自己大腦運作的方式,知道自己的偏好和怪癖,了解自己各方面的智能優劣,知道怎麼樣安排教法和課程,才能有最好的學習效果
。《Changing Minds》,頁211)

  如果還有人不認同「幾乎沒有任何職業是不需要終身學習的」,請想想在「無米樂」演出,去年得到冠軍米獎項的崑濱伯。這也難怪大前研一在《思考的技術》中說「懶於求知的人沒有生存空間」了。


成功教學的特色是?

 套用著名的教育領導學者薩傑歐凡尼(Sergiovanni, Thomas J.)對學校校長領導心向(mindscapes)重要性的主張,作者認為「 教師對教與學的心向,決定了教師的教學實際」 ,因為這些心向決定了教師心目中認為「怎麼教才有效?」「何謂『成功的教學』?」「何謂『有效教學』?」「在教學過程中,教師與學生的地位與角色關係如何?」等等,其中教師心目中何謂有效教學的意象、圖像如何,對教師的教學實際影響深遠。
根據作者多次與不同國中教師討論的結果發現,國中教師心目中有關何謂有效教學意見並非完全一致,但大致可以歸納為四大類,亦即強調過程、重視結果、著重進一步學習之能力與意願,以及前三者綜合的看法,茲分別說明並與「 高品質的教與學」 比較如下:

一、強調過程
  在這類的有效教學意象中,當教師被問及:「在您心目中,何謂有效教學?」時,部分老師會指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提問問題並願意發表看法;一些老師認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有興趣(不會感到無聊,甚至打瞌睡、睡覺);有些老師則綜合地說,在其心目中,當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具有「參與」的意願與實際時,這樣的教學就是有效教學。
二、重視結果
  與「 過程觀」的有效教學焦點有些不同的是(但仍彼此相關聯),有些老師特別重視教學之後的結果。在這些老師的意見中,又以「 達成(既定的)教學目標」 、「學生成績進步了」 、「學生能展現有創意的作品」 、「學生行為改變了」 、以及「 學生可以(會)應用所學的東西」最常被老師提起,換言之,這些老師比較重視「學生學到了什麼」 ,當然這樣的看法亦與如何評量有關。

三、著重進一步學習的能力與意願
  另外一些老師認為學生終究必須「出社會」 ,或利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,而在學校所學的內容雖較廣泛有系統,但在學生處理生活的真實問題時,這些知識、技能,甚至態度都必須經過消化、轉型、類化(觸類旁通)、甚至改變等作用,這些作用在形式上都是屬於「再學習」 、「進一步學習」的範疇,所以,在這些老師的心目中,當學生具備了進一步學習的能力與意願,這樣的教學就是有效的教學。

四、綜合性的看法
在與多所國中教師討論時,有些老師會認為上述三者都應被列入有效教學的圖像中,不應有所偏廢。經過彼此相互詳細探究後,大部份老師都同意這樣的看法,只是每位老師在上述三個焦點的比重上可以有所差異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